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6篇
  免费   882篇
  国内免费   869篇
测绘学   180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2217篇
海洋学   710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46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3篇
  1943年   3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文章通过断面法调查分析了儋州海域海花岛沿岸、南华墟沿岸和磷枪石岛沿岸造礁石珊瑚的种类组成与群落分布,结果表明:儋州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12科25属55种,相较于此前的研究增加了10个种,优势种为斯氏角孔珊瑚、澄黄滨珊瑚、柱角孔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急剧下降,由2012年的42.92%下降至现在的22.24%,降幅高至48.18%;造礁石珊瑚死亡率高居不下,长期维持在35%左右;初级群落以团块状造礁石珊瑚为优势种的趋势愈发明显,且单一绝对优势种的情况频繁出现,说明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群落退化演替,分析认为这种破坏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2.
首次对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中甾体类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薄层色谱(T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甾类化合物, 结构依次为: 3β, 6β, 11-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1); 3β, 6α, 11- 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2); 3β, 6α, 11-trihydroxy-5α-chloest-7, 22(E)-dien-9-one (3); pregnan-4-en-3, 20-dione (4); 5α-pregnan-3, 20-dione (5); 3β-hydroxy-pregnan-5-en-20-dion (6); 3β-hydroxy-5α-pregnan-20-one (7); 和3β, 6α, 11-trihydroxy-9, 11-seco-5α-gorgosterol (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Leptogorgia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3.
针对软基处理后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灰色Verhulst-BP模型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灰色Verhulst-BP模型是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的残差值来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进而提高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在Matlab9.0平台上,通过Matlab语言编程实现实例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灰色Verhulst-BP模型相对于灰色Verhulst模型更适合于S型序列的数据分析预测。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4.
针对危岩变形预测问题,本文以非齐次指数序列的灰色模型(NGM)作为危岩变形预测的基本模型,通过对望霞危岩变形的分析结果显示,NGM(1,1,k,c)模型拟合效果明显优于GM(1,1)模型,说明危岩变形趋势更接近于非齐次指数序列。利用NGM(1,1,k,c)模型结合改进切线角可对危岩变形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可作为危岩稳定性和发展趋势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35.
广西珊瑚钨锡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钨锡矿床位于富贺钟钨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的中部,是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内典型的热液石英脉型矿床之一。本文采用白云母~(40)Ar-~(39)Ar法和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法,对矿床V32号含矿石英脉进行精细年代学研究,获得石英脉中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01.7±0.7 Ma(MSWD=0.34),正等时线年龄为102.0±1.0 Ma(MSWD=1.17);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06.4±3.5 Ma(MSWD=0.83)。它们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是华南地区燕山晚期成岩成矿高峰期的产物。同时通过石英包裹体H-O同位素组成的初步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属于"再平衡岩浆水",主要来自岩浆,在矿床深部可能存在隐伏花岗岩体。该成果对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指导类似地区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6.
连接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前寒武纪最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在江南造山带的范围内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本文系统收集和分析了江南造山带830~820 Ma花岗岩、800~780 Ma酸性岩和800~750 Ma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岩石成因类型存在系统差异,830~820 Ma的花岗岩主要为S型花岗岩,800~780 Ma的酸性岩主要为A型酸性岩,而800~750 Ma的基性岩以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为主,并在构造判别图中显示了板内玄武岩(WPB)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特征。综合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扬子北缘和西缘应先于东南缘在1000~900 Ma期间发生碰撞,而此时的东南缘仍为活动大陆边缘;直到~830 Ma,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发生拼贴,但只是陆-弧-(微)陆之间的"软碰撞",而无山脉隆升和高级变质作用,各个块体之间处于"联而不合"的状态,大洋岩石圈拆沉之后的软流圈上涌和由拆沉所引起的拉张作用导致了上覆岩石圈和陆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江南造山带830~820 Ma的S型花岗岩;随着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820 Ma,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并在随后的裂解过程中发育了大量与伸展有关的800~780 Ma A型酸性岩和基性岩脉/墙,而其明显高于同时代MORB源区的地幔潜能温度显示,导致Rodin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可能对该时期岩浆岩的地幔源区有一定影响;随着拉张作用的不断加强,出现了760~750 Ma碱性系列和具MORB特征的基性岩,此时的软流圈地幔既提供热量又有物质供应。  相似文献   
137.
破坏面倾角,即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夹角,是进行岩体工程加固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安全预警的基础。岩体赋存于自然环境中,其破坏面倾角受应力、结构面和水等条件的影响,这样,使得水-应力作用下其破坏面的倾角本身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软弱岩体。通常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得到的破坏面倾角为45°+φ/2,是一个定值;实际上岩石破坏面倾角非定值,而是存在一个范围。因而有必要研究在水-应力作用下岩石破坏面倾角问题。本文针对华南红层典型软岩-粉砂质泥岩在水-应力作用下的破坏问题,首先从概率分析角度,利用岩石微裂隙的破坏概率分布函数,得到软岩破坏面倾角表达式;并利用TAW-100水-应力耦合岩石细观力学伺服三轴试验系统开展软岩在水同时作为赋存环境和围压时的三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在0和1MPa围压时破坏面倾角范围为50.3°~80.2°;将该破坏面倾角和Mohr-Coulomb强度准则得到的破坏面倾角值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所建立的破坏概率方法与实验结果更为接近,表明本文方法有较好的合理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8.
针对地下盐矿在开采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因为溶通状况的改变而发生坍塌地质灾害,本文利用矿山数字管理软件Quanty Mine,确定昆明盐矿的三维模型,以期监控盐矿开采不同阶段溶通的变化规律,为避免盐矿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9.
余志峰 《甘肃地质》2016,25(3):27-33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质找矿的眼睛",甘肃省中心实验室是地质实验测试行业的重要一员,成立于1942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解放前是西北的重要化工策源地,1952年划归地质部,为白银厂铜矿的开发承担了大量分析测试工作。甘肃省地矿局建局后,陆续增设了岩矿鉴定、光谱分析、选矿试验、物性测试等专业,发展成了一家综合性地质实验测试机构。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火试金实验室及贵金属富集方法;承担了镜铁山铁矿、金川铜镍矿等矿山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及选矿试验工艺研究;参与编写了地质实验测试专业教科书《岩石矿物分析》第1版至第4版[1],编写了《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规程》[2]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点规程》[3]等专业书籍;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1∶20万化探扫面测试方法的制定及样品测试工作;参与了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及超基性岩、铬铁矿、非金属矿标准物质研制工作;协助西北地区其他单位实验室的组建并培养了大量分析人员。在属地化后,检测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检测人员积极开展方法创新,利用XRF、ICP-MS、ICP-AES等大型设备代替了部分传统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建立了"甘肃省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立项和矿物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0.
喂儿沟金及多金属矿勘查区,通过开展1:10 000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出单元素和综合异常。元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u、As、Sb、Pb元素是找矿指示元素,R型聚类分析可将元素组合分为中低温和高温元素组合。结合勘查区地层、岩性、构造分布特征和元素异常展布,对圈定出的8处综合异常进行评价筛选,甲类综合异常为Ap-2、4、8,元素异常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在异常区内均发现金多金属矿体;乙类异常为Ap-3、6、7,具有进一步查证价值。该区的找矿成果表明,在甘肃西秦岭地区土壤测量成为方便、快捷的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